宏观数据

中国

存量博弈:中国经济分化无处不在

来源:华尔街见闻     编辑:      2016-06-15

虽然5月“权威人士”定调了经济L型增长,但当前显著的问题是经济分化无处不在。“魔兽”票房很惊艳,上海地王频出现,热火朝天;钢材卖了白菜价,民间投资剧下滑,冷冷清清。

分化最为直观的或许是房地产市场,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楼市呈现“冰火两重天”。

国君宏观熊义明表示,从供给到需求,从经济到金融,从产业到区域,从物价到资产价格,从股市到房市债市,中国经济每一个角落都出现了分化的趋势。

从需求看,民间投资下滑,国有投资上升;从供给看,工业产能过剩,服务业供给不足;从物价看,CPI通胀预期,PPI通缩;从股市看,创业板与主板,ST股与非ST股,新股与非新股等表现迥异;房市看,一二线价格泡沫,三四线库存泡沫,住宅地产火热,商业地产冰冷;从债市看,高低等级信用债利差逐步扩大。分化还体现在很多其他方面,如区域、行业和收入分配等。

为何会存在这样的分化?熊义明解释道,大分化既是经济规律,也受政策扭曲影响。既源于”看不见的手“,也处处有 “政策之手”的痕迹。而各种规划与管制等加剧了分化。

目前分化程度的加大,可能体现了一个根本性变化,即中国经济越来越接近一种“存量模式”。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,中国的人口迁移中,“乡村向城市”转移成分正在逐步下降,取而代之的是“城市向城市”之间的转移,“农业向工业服务业”转移成分正在逐步下降,取而代之的是“工业内部”以及“工业向服务业”的转移。这带来了需求结构、供给结构、区域结构等广泛的变化。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,也意味着“经济快牛”下的各行业各区域“普涨”格局,逐步让渡于“经济慢牛”下的“有涨有跌”局面。

不过莫急,经济分化未必是坏事。熊义明认为,市场力量驱动的分化是好事,是经济的蜕变,是新旧力量的交替,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演化。而中国正处于新旧力量的交替时期,依靠钢筋水泥、廉价商品出口驱动的旧增长模式,正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,环境污染、资源浪费、产能过剩、杠杆高企等问题不断,这样来看,新旧产业的分化是良性的。 

然而,政策扭曲导致的分化,如民间投资与国有投资的背离,则更多代表了结构失衡与无效率,弊大于利。

但多大程度的分化最优?熊义明表示,尊重市场规律导致的分化,减少政策扭曲导致的失衡。尽管有市场失灵,但更多是政策失灵。各种管制和产业规划,尽管初衷是好的,但结果可能并不好,比如:产能过剩、融资平台、刚性兑付、房地产泡沫等,都和政策有关。

不过,有些分化源于政策扭曲,需要政府发挥一定作用,例如土地供应、股票发行与退市制度等。此外,在收入分配、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等分化加剧情况下,政府可以有更多作为。

那么,在大分化时代,应该如何做出应对?熊义明指出:

对政府而言:

总量问题可以用财政和货币政策,但结构问题只能通过改革解决,周期框架和宏观调控逐渐失效,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推进将有助于减少政策扭曲的分化。

另外,要尊重市场选择,政府应少做价值判断。政府不是万能的,很难知道哪些分化是合理的,哪些分化是不合理的,也很难对未来经济趋势和产业变迁有一个准确判断,大多数情况下,市场选择的结果可能是最优的。不尊重市场规律,可能会造成资源错配和扭曲,得不偿失。

熊义明表示,对私人主体和投资者而言,在分化时代,总量思维面临挑战,需要关注经济的结构变化,政策的定向操作,以及资产价格的结构性机会,历史经验参考价值会下降,需要新的逻辑。

例如,在资本市场,美林时钟逐渐失效,2014年-2015年经济下行背景下,A股市场出现大牛市,在没有通胀与经济明显回升情况下,2013年的债券市场面临“钱荒”与大幅调整。历史经验失效的背后源于经济系统的变化,以及政策的无所适从。

网友评论